2017年6月27日,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(CBNData)联合口碑发布《2017国民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。男性女性饮食偏好有什么区别?哪个菜系最受国民喜爱?为什么小龙虾一个单品可玩出那么多花样?大数据告诉你。2017年6月27日,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(CBNData)联合口碑发布《2017国民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基于口碑大数据,从餐饮市场概况、城市餐饮地图、典型餐饮场景、餐饮消费趋势、新模式新玩法五个方面解读了2017国民餐饮消费。以下是亿欧智库根据原报告做出的精选阅读。
一、 餐饮市场概况
市场格局:中国餐饮行业从2012年开始转型,2016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突破3.5万亿大关。
餐饮行业特征:竞争加剧,中小餐饮发展势头强劲;玩法日趋多样,新型餐饮服务商不断涌现,丰富了餐饮消费生态。
餐饮行业发展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到灵活的商业模式变通,而新技术的运用和消费群体改变提供了新机遇。
二、城市餐饮地图
2016年各餐饮大省除广东、福建外的市场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。广东是全国餐饮市场规模最大省份,湖南、江苏、山东等地区增速领跑市场,中小城市餐饮消费比重增加。
报告以省份为基准维度,选取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等14个城市,作为“餐饮消费核心城市”,以此来研究区域间的餐饮消费差异。报告指出,各城市餐饮偏好差异明显,如北京融会贯通,南京不爱快餐爱小吃等。
川菜成为当之无愧的“全民地方菜”,传统菜系发源地偏好中餐,开放较早的城市西餐偏好度高。厦门、广州、天津吃得“最洋气,武汉、青岛吃得传统,北京、上海、厦门最容易接受新颖菜系,青岛、郑州、北京是三大“杂食城市”,北京、厦门、杭州位列“吃得最健康”城市三甲,南京是“小吃之王”,天津荣获“撸串之都”。
三、典型餐饮场景
报告发现,随着年龄的增长,饮食结构越健康;男性的夜间点餐率高于女性,而女性偏爱吃下午茶。
消费距离:便捷性是早餐、午餐的主要考虑因素,而晚餐不受地点限制。
消费投入:除西式快餐外,工作日各餐饮主要类别晚餐消费单价均高于午餐,而周末的午餐和晚餐消费档次差异度会有所缩小。
周末生活模式:周六释放餐饮消费,周日宅;餐点概念弱化,餐饮消费时间分布更加平均,尤其是下午阶段消费的人群显著增多。
典型人群:有宝宝客群是带动周末消费的主力,往往选择中距离消费,注重环境更吃得健康;朋友聚会、轰趴以及家庭聚会是白领人群主要的社交场景,大部分聚会选择晚餐,小聚与约会常会选择下午茶。
旅游贡献:游客对旅游城市假期餐饮消费贡献突出,游客到旅游地首选特色菜,而川味火锅是无所认知时会想到的选择。
四、餐饮消费趋势
快时尚化
大众休闲餐饮成为主流趋势,“快时尚”风格尤其受到欢迎,表现为性价比高、注重效率、环境和体验。
特色化
区域性菜系全国蔓延特征明显,港味北上,北味南下,西味东进,东味尚未西侵;情怀特色已作为品牌溢价而被重新解读,尤其受到80后客群欢迎;IP跨界餐饮成为新风潮,粉丝主要是年轻女性。
极致化
围绕单品类的衍生菜品日益丰富;餐饮行业菜系不断丰富,烧烤和火锅两个品类细分趋势尤为明显;精品化品牌“小而美”,尤其受有消费力的年轻人的欢迎。
健康化
消费者对餐饮健康化要求提升,带动了以沙拉为代表的健康品类的兴起;身份和年龄的改变会影响人们对健康化需求的程度。
潮流化
潮流化品牌日益增多,成功的潮流化品牌可以有效刺激年轻人“消费升级”。
总的来看,餐饮用户不断年轻化,80后、90后是影响消费趋势的重要驱动力,追求性价比,追求更优质的消费体验和环境,不盲目追求大牌。
五、新模式新玩法
整合流量
餐饮线下流量是线上流量的20倍,线上流量开始趋紧,转战线上与线下流量的整合,进行全面的运营。
内容整理
超过9成用户会受到内容信息的影响,其中美食点评类网站对用户餐饮消费影响最大,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平台制定不同的内容管理策略,变“被动搜索”为“主动吸引”,利用以直播为代表的新渠道做有趣的场景化内容,吸引年轻用户。
智能经营
“互联网+餐饮”开始直接带动餐饮经营智能化的新型管理模式,智能经营包含从选址、营销到日常经营等方方面面,可以有效提升商家的整体经营效率。
做标准化
流程管理标准化是餐饮行业发展方向之一,通过标准化流程控制成本,提高效率;用标准化思维管理菜品,建立一套完整策略机制。
生态协同
餐饮行业正朝着生态化发展,第三方服务平台成为餐饮消费中重要一环,支付、外卖、团购是应用普及率最高的三大领域,供应链、社区等方面的需求增长较快。